近期,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发表由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天文系联合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FAST“快速射电暴(FRB)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优先重大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该工作针对银河系内磁星软伽马射线暴源SGR 1935+2154开展多波段观测,发现其X射线硬度比具有与射电辐射活跃性关联的双分支模式,并为磁星FRB及射电脉冲星辐射相转换提供了统一自洽的物理图像。该工作填补了理解磁星射电...
阅读更多...行星并不是完美的球体。以太阳系木星为例,其赤道半径比其两极半径大7%。木星的扁率是由于木星上的一天只有10小时,而如此快的自转使得木星变扁。行星的形状提供了测量其自转速率和倾角的方法,而行星的自转状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星以及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的四颗巨行星。由于快速自转,行星的赤道半径通常大于其极半径。其中土星最显著,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地半径大10%。 如何通过凌星法探测行星形状?对于有凌星...
阅读更多...矮星系是宇宙中质量最小、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星系,是宇宙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对于近邻宇宙的观测,发现了大量形态各异、性质特殊的矮星系,他们的形成和演化成为星系宇宙学领域最为扑朔迷离的难题之一。矮星系由于质量低、自身引力势浅,因此对来自恒星的反馈过程极度敏感。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了研究恒星反馈对星系中重子循环影响的理想天体。最近,清华大学天文系李辉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一套全新的R...
阅读更多...快速射电暴是来自宇宙深空的强烈射电爆发,持续时间极短,通常仅为几毫秒。这些爆发释放的能量极为强大,单次爆发的能量可能驱动当今全球社会上万亿年。一些快速射电暴会重复爆发,被称为重复快速射电暴(重复暴),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辐射机制仍然是天文学未解之谜。天文学家的想象:假设FRB 20220912A诞生于一个类似超新星的爆炸过程,但是其周围环境很快变得“干净”,同时保持了其射电爆发的活跃性。插图来源:Openverse。...
阅读更多...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秘密很有可能藏在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透射光谱和辐射光谱中的分子线能够揭示行星的化学组成。然而,在系外行星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云为光谱的分析过程增添了不确定性。云会抹平分子的谱线,给证认谱线带来挑战;但也会有自己的吸收特征,并改变温度结构,为限制大气成分提供另一视角。因此,在对光谱进行回溯分析时,我们同时要求云的模型计算速度较快,也要求它在物理和化学上的自洽性。然而,当今使用的很多云...
阅读更多...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 或 Pop III stars),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100万年,大约为宇宙年龄的1%。第一代恒星对于现代天文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建立恒星初始质量方程方程(initial mass function, IMF)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影响整个宇宙的演化。第一代恒星的寿命极短,它们在诞生后迅速消耗殆尽。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第一代恒星。但通过观测它们喷发出的重子金属物质,我们能观测到潜在的Pop III sta...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