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Highlights

  首页 / 研究 / 研究亮点与新闻 / Categories / Research Highlights
  • 清华大学天文系团队搜寻宇宙再电离末期第一代恒星的遗迹

    清华大学天文系团队搜寻宇宙再电离末期第一代恒星的遗迹

    18 4月 2024

    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 或 Pop III stars),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100万年,大约为宇宙年龄的1%。第一代恒星对于现代天文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建立恒星初始质量方程方程(initial mass function, IMF)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影响整个宇宙的演化。第一代恒星的寿命极短,它们在诞生后迅速消耗殆尽。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第一代恒星。但通过观测它们喷发出的重子金属物质,我们能观测到潜在的Pop III sta...

    阅读更多...
  • 用辐射流体模型填补共同包层演化到亮红新星的空白

    用辐射流体模型填补共同包层演化到亮红新星的空白

    17 4月 2024

    亮红新星(LRNe)和共同包层演化(CEE)是天体物理中密切相关但又不甚了解的现象和演化过程。其中,CEE是双星演化中十分关键的阶段,Ia型超新星,热亚矮星以及引力波源之一的密近致密双星都可能来自于经历了CEE的双星。另一方面,LRNe是近年来被观测到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明亮的暂现源,其来源可能与CEE和双星并和有关。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副研究员陈卓(原天文系博士后)研究了CEE和LRNe的联系,通过第一性原理的辐射流体模拟...

    阅读更多...
  • 吸积行星在原行星盘中的化学足迹

    吸积行星在原行星盘中的化学足迹

    28 8月 2023

    原行星盘是行星形成的摇篮,通常在尘埃连续谱和气体发射线图像中呈现出如明亮的环和暗淡的间隙等引人入胜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传统上被归因于行星对盘的影响,如由于行星开启间隙、改变气体旋转轮廓,这些效应有可能被观察到。一项由清华大学天文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蒋昊昌领导的研究团队的新发现为这些盘和它们孕育行星之间的复杂关系带来了新的洞察力。研究认为,正在吸积的巨行星可以留下另一种间接迹象:与行星直接从原行星盘...

    阅读更多...
  • 清华大学天文系揭示星系外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 --- 为理解星系形成演化迈出重要一步

    清华大学天文系揭示星系外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 --- 为理解星系形成演化迈出重要一步

    05 5月 2023

    清华大学天文系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大质量星系恒星形成之谜星系吸积星系外气体,形成恒星的详细过程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热点。近期公布的美国未来十年天体物理规划中,特别将“宇宙生态系统”(cosmic ecosystem),作为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

    阅读更多...
  • 清华大学认证宇宙迄今最遥远的多旋臂漩涡星系

    清华大学认证宇宙迄今最遥远的多旋臂漩涡星系

    02 1月 2023

    近日,清华大学天文系通过结合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早期释放的图像与阿尔玛望远镜,并利用爱因斯坦引力透镜的放大效应,从观测上认证了目前人类发现的,宇宙最早期的多旋臂漩涡星系。旋涡星系有着突出和定义明确的美丽旋臂。正如我们的银河系以及很多被人们熟知的近邻星系,都存在巨大的悬臂结构。1960年代,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的林家翘教授和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徐遐生(当时年仅19岁)提出的密度波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大悬...

    阅读更多...
  • 天文系低温探测器实验室空间极低温制冷技术研发获得新突破

    天文系低温探测器实验室空间极低温制冷技术研发获得新突破

    28 12月 2022

    清华大学天文系崔伟教授领导的低温探测器实验室自主研制的绝热去磁制冷机获得48mK以下极低温(绝对零度以上0.048度),并实现高精度控温,在100mK可以维持超过160分钟,初步具备实际应用性能。“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是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发布的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之一。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空间站DIXE实验和“宇宙热重子探寻计划”(HUBS)天文卫星所携带的探测器都需要工作在100mK之下温区。绝热去磁制冷...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