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天文系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大质量星系恒星形成之谜星系吸积星系外气体,形成恒星的详细过程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热点。近期公布的美国未来十年天体物理规划中,特别将“宇宙生态系统”(cosmic ecosystem),作为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
阅读更多...近日,清华大学天文系通过结合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早期释放的图像与阿尔玛望远镜,并利用爱因斯坦引力透镜的放大效应,从观测上认证了目前人类发现的,宇宙最早期的多旋臂漩涡星系。旋涡星系有着突出和定义明确的美丽旋臂。正如我们的银河系以及很多被人们熟知的近邻星系,都存在巨大的悬臂结构。1960年代,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的林家翘教授和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徐遐生(当时年仅19岁)提出的密度波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大悬...
阅读更多...清华大学天文系崔伟教授领导的低温探测器实验室自主研制的绝热去磁制冷机获得48mK以下极低温(绝对零度以上0.048度),并实现高精度控温,在100mK可以维持超过160分钟,初步具备实际应用性能。“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是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发布的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之一。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空间站DIXE实验和“宇宙热重子探寻计划”(HUBS)天文卫星所携带的探测器都需要工作在100mK之下温区。绝热去磁制冷...
阅读更多...原行星盘是婴儿行星的摇篮,包含着大量行星形成的原材料——(亚)毫米大小的固体颗粒,即卵石。然而,行星如何、何处以及在何时开始在圆盘中形成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十年来,天文学家通过智利的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解析了大量呈环状结构的原行星盘。卵石并非平滑地分布在圆盘上,而是倾向于集中在一个或多个环形结构中。基于对星子形成、卵石吸积的最新见解,我们在N体模拟中计算了这些环产生行星的可能性。 我们的...
阅读更多...插图显示了一个双星系统和被扭曲的环绕双星的气体盘。在每个双星的轨道周期中,双星中的一颗恒星就会从圆盘后面经过从而被气体盘所遮挡。图片来源:Michael Poon,多伦多大学; Sahl Rowther 等人,Warwick大学。近日,一个由清华天文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发现了两个罕见的恒星系统。这类系统由两颗相互绕行的中央恒星组成,被一个不寻常的气体和尘埃盘所包围,且该盘与中央恒星的轨道成一定角度。关于这两个被命名为Bernhard-1和...
阅读更多...TRAPPIST-1行星动力学溯源研究的新进展22 2月 2022TRAPPIST-1是一个温度比太阳低很多的红矮星,距离太阳系约40光年,他孕育了七颗类地行星,这个数字在所有已知恒星系统中是最多的。其中三颗行星处于宜居带中,最近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有望回答在这个系统里是否有液态水甚至是生命存在的问题。与太阳系的几颗类地行星不同,研究者们认为TRAPPIST-1的行星在其早期的原行星盘里就已经形成了,而后由于行星和原行星盘中物...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