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天文系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物理大楼E100举行。此次毕业典礼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冯骅老师,5名天文系毕业生、部分教师及学生们参加了典礼仪式,天文系副系主任、研工组长蔡峥老师主持了此次活动。5位毕业生分别发表了毕业感想,课题组代表也纷纷送出了祝福和寄语,毕业生导师们肯定了毕业生们研究生阶段的付出与收获,他们希望同学们也在今后的科研及工作中继续不畏艰难,不断超越自己。随...
时间:2025-06-11,15:00
地点:Physics Building E225
时间:2025年6月12-15日
地点:北京
太阳系行星如何形成的问题由来已久,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是在太阳系气体盘消散后,通过许多火星大小天体和星子的剧烈碰撞逐步形成的。然而,近年来对年轻太阳系外行星的观测正在改变这一传统认识:许多行星实际上在气体盘仍存在时就已经形成。年轻行星在气体盘中早期形成时,由于轨道迁移,常常与周边其他行星一起进入所谓的轨道共振状态,即它们的运行周期呈整数比。这种共振链结构是高度稳定的,在木星的伽利略...
由清华大学和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团队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黑洞并合后产生的复杂引力波的新特性。这项研究建立了一种描述一般旋转黑洞(克尔黑洞)周围引力波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了并合后产生的非线性引力波,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广义相对论在极端环境下的非线性特性。双黑洞并合后,在中心会留下一个振动的黑洞。这个振动会通过铃宕过程衰减,并发射引力波。这些引力波具有各种不同的模式,称为准正模式,并蕴含着...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标志着这两台全球顶尖射电望远镜在球状星团研究领域的首次深度合作。球状星团是银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通常由数百万颗恒星构成,包括脉冲中子星。高度磁化的脉冲星以极高的精度发出规律的电磁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穿越广漠的星际空间到达地球,携带了星...
超级地球——质量略大于地球的岩质行星——在系外行星系统的外侧轨道中普遍存在,这些轨道此前被认为主要由气态巨行星占据(如太阳系中的木星与土星)。一项多国参与的研究成果于今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揭示了此前鲜有探测的寒冷岩质行星种群的存在,也为系外行星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在气态巨行星的传统轨道内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这个轨道区域内此前只发现过...